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  家暴妻子后,我上了“男德班”  »   返回上一页

家暴妻子后,我上了“男德班” -

让一个男人为孩子换尿布、喂奶,有些人会觉得可笑。甚至有些男人,认为自己不应该进厨房。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性别学者方刚看来,这都是“大男子主义”在作祟。

2015年,他开办了为期3天的“男德班”。试图通过短期培训,让报名者成长为主动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好伴侣、好父亲。

最终只有两人报名,网上却起了轩然大波。

2022年9月,时隔7年后,方刚又重启了“男德班”。这一次,他相信,星星之火,终将成燎原之势。

当一位男性不曾展示出阳刚、强硬、勇敢等所谓的男性气质时,会被嘲笑为“像个女人”;当一位女性不曾展示出温柔、胆小、细致等所谓的女性气质时,会被嘲笑为“像个男人”。

方刚属于前者。

他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中。3岁那年,父亲自杀后,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姐姐。方刚从此被送往外婆家,跟着外婆一起生活。这让他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等到被送去幼儿园读书时,因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对他“不够待见”,提到的问题答不上来,就受到一顿打。这让方刚从小就有一种自卑感。

他第一次被欺凌是在读初中时。因为长得清秀,再加上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小,“看起来就很弱的样子,很多人就叫我‘娘娘腔’。”方刚说。

年少时的方刚

他记得,当时有一个同学,常常带着两三个人拦截他,对他进行辱骂和殴打。

那时,还没有“校园霸凌”的概念。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一种压迫,唯一的办法,就是躲。

他也从来不敢告诉家人,“怕被打得更厉害。”

就在这种被欺凌的环境中,方刚度过了自己的初中、高中时代。多年后的一次演讲,他把那段长期受压迫的状态称之为,“一直处于社会边缘弱势人群的状态”。

当我感到被这个社会排斥时,其实我就是那个在父权体制下感受到被压迫的女人;

当我在学校里被同学欺凌时,我也是那个被压迫的女人;

当我被老师打骂时,我还是那个被主流强权社会压迫的女人。

自身的遭遇,使得方刚尤其关注性别相关的议题。

1993年,他尚在天津一家报社当记者,偶然一次看报时,报刊中缝登载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北京有一家同性恋俱乐部。

凭借着记者的新闻敏感,方刚去北京进行采访。首次接触性少数群体,对他形成很大的震撼,“他们也和我一样,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但很多人在这样的压力下,仍表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自那之后,这个从小在保守环境下长大,对性没有太多了解的男人,格外关注此类话题。3年时间,他陆陆续续做了很多有关性多元群体的采访,最后集结成8本书出版。

方刚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工作能力的累积,方刚逐渐不满足于社会纪实本身的写作,想要对性和性别问题有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位叫潘绥铭的教授,主要从事性社会学和性别人类学研究,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2002年开始,方刚放弃了工作,专心备考。经过两年的努力,他成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如愿成为潘绥铭的学生。

早在读研之前,方刚的女性意识就被唤起。

1997年的一个夏日,他偶然看到一本女权主义的书,刚开始读,就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仿佛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

作为成长过程中一直受欺凌的对象,方刚认为,自己就相当于书中提到的“被压迫的女人”。“一个生理性别为男人,但感觉自己的处境就是‘女人’的人。”

他形容阅读时的状态——就像整个人被点燃,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当天下午,方刚骑车顶着烈日,沿街转悠了3个小时,想要买到更多有关女权主义的书籍,只是当时“距离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刚过去两年,很少有女权主义的书进入中国。”

他一面吸收书中的知识,一面将其中可贵的观点分享给身边人,得到的却是男性朋友的一片嗤笑,“他们觉得女权主义好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方刚解释,女权并不是要和男人对立,只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想要争取和男性平等的权利,例如同等的就业机会,相同的福利待遇等。

此后的5年间,他读研又读博。成为国内少有的将性与性别放在一起整合研究的学者。

方刚 图片来自网络

在方刚看来,女权主义不仅使女性受益,同样也使男性受益。

“父权体制对谁都有伤害。举个简单的例子,男女结婚时都是默认男性买房、买车,赚钱养家,很多男人的压力都很大。但如果讲求男女平等,摆脱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女人也可以在事业上打拼,而不是回归家庭,那可能人家挣的钱比男人还多。这也减轻了男性的压力,只不过他们现在还意识不到。”

基于此,在倡导性别平等上,方刚看中男性的参与。

他开始推行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实践。2010年,方刚创办了中国白丝带热线。这是一项发起于加拿大的国际性运动,倡导的是男性改变、终止针对妇女的暴力。

项目刚发起时,有人嘲笑说:“男人在施暴后,怎么可能来电咨询?”

不多久后,第一个有关家暴的热线电话,就是方刚自己接起的。一个男人在向妻子实施暴力后,来电诉说自己的无助。“暴力破坏了他和妻子的关系,他也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想要改变。”方刚告诉「最人物」。

与此同时,他也在做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一个项目,与一些联合国官员有接触。对方听说他做的白丝带项目鼓励男性参与,很是激动,“他们就觉得,中国有人在做这个,太好了!”

之后,他被推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得以加入“联合国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全世界只有30几个人,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图图、意大利总理等,华人世界就我一个。”

2019年白丝带志愿者年会

2013年,继白丝带热线之后,方刚又成立起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其中最早的一个活动,是召集在性别领域不符合主流男性气质的男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那次活动,共有10个人参与,除了方刚自己,还有从事性别平等研究的男性学者,中国第一个男护士,以及全职家庭主夫等。

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本身的多元样貌,这是方刚组织活动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白丝带开办的活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项工作就是“男德班”。

大多数人对“男德班”也许并不了解,但提起女德班,一定不会陌生。

它是教育女人“三从四德”的培训班,曾在全国掀起过一场风潮,自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至陕西、广东等地。经媒体曝光后,2021年,女德班的宣讲被定性为违法行为,全部被封杀、取缔。

而“男德班”,只是方刚为了与当时风靡的女德班对抗,才故意取了这个名字。

它的全称则是“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

意在通过培训,让男人反思传统的“支配性男性角色”,学习如何与伴侣相处,如何主动承担做家务、照顾孩子等责任,从而成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全参与型好男人”。

通俗来讲,就是通过短期的培训,让拥有“大男子主义”的男人通过陪妻子进产房,主动承担洗衣、做饭的任务,以及学习如何给孩子喂奶等具体事项,成长为一个好伴侣、好父亲。

2015年“男德班”成员合影

2015年,方刚在全国发起一项“男德班”的招募活动,试图利用3天的课程,让报名者成为体谅伴侣、主动承担家务、照料孩子的好男人。

碍于当时的活动地点在北京,且需要交纳2000元的报名费,最终他只收到两个人的报名信息。当时的媒体,也多以嘲笑的口吻报道这件事。

七年后,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方刚意识到性别平等观念已得到一定的普及。他决定重启“男德班”。

2022年9月15日,方刚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了一条信息,招募“男德班带领者”。意在先通过培训“男德班”的带头人,再让其招收普通学员,最终以“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之势”,一步步去推动性别平等。

相比2015年,此次的招募很是成功。截至9月底,方刚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17个小组报名。经筛选后,共有3个小组的成员入选“男德班带领者”。

其中,每个小组共有3人,分别是两个男性,一个女性。但明年由他们招收新学员时,必须全部为男性。

在招收带领者时,方刚有一定的选人标准。“他们需要具备性别平等意识,反对性别暴力,同时也要有带团队的经验。”

方刚在做线上培训

张智慧是上海站的带领者之一,他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博士后,也是中国白丝带负责人之一。从2013年开始,他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白丝带的工作。

“男德班”重启后,他积极报名,并顺利得到其中一个名额。

张智慧的童年时期,是在妈妈、奶奶的表扬中度过的。他爱帮着她们做家务,摘菜、洗菜、淘米、煮粥,十分勤快。但爸爸从来不会肯定他,似乎男性动手去做这些事,理应遭到周围人耻笑。

加入“男德班”后,张智慧小时候的那些困惑,一下就找到了答案——男性也应该做家务,应该承担一贯被认为是女性领域的一些工作,而不是表现出一副“大男子主义”,认为进厨房是女人的事。

在他所参与的“男德班”课程中,包含性别平等的方方面面,如“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大男子汉气概伤害”“和谐的性,承担避孕责任”“拒绝家庭暴力”“陪她进产房”“婴幼儿护理”等。

方刚介绍,“男德班”的开展,目前分两步实施。先是由他对3组带领者进行理论课的培训,再由他们担任讲师,在当地招募男性学员。

而带领者在担任讲师时,除了理论课的讲解,还会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让男学员在肚子上绑气球,再让他们伸手捡地上的东西,体验女性怀孕的艰难。从而激发男性的同理心,全方位唤醒和规范男同胞的性别平等意识。

在3组带领者中,莫海琛是唯一一位女性组长,她来自深圳。

2022年10月,刚接受方刚的培训时,莫海琛心里冒出过一个问号:未来由她来带领男学员上课,会不会引来他们的反感?

随着培训的深入,她很快打消了疑虑,因为“男德班”需要有女性的声音,需要女性来分享自己对男性的看法,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感受和见解。

目前在莫海琛发起的预报名活动中,深圳共有5位男性参与。

方刚对3组带领者明年举办的“男德班”充满信心,“现在只是预报名阶段,等到明年2月正式开始时,一定会有更多人参与。”

方刚

“男德班”不仅仅要求男性要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还主张反对性别暴力。

白丝带的志愿者顾伟,是参加2015年“男德班”的一位成员。

他出生于1984年,是江西宜兴人。2011年,和妻子刘聪(化名)结婚后,顾伟很快就显示出自己暴力的一面。

有一天,怀孕6个月的刘聪提出让丈夫上交工资卡,由她一起打理。听到这句话,顾伟很不乐意,争执中,他在妻子的小腿上踹了一脚。这是顾伟实施的第一次暴力。

后来,他的暴力行为越加频繁,从三四个月一次,变为一周一次,殴打的部位也从身体移动到头部。

最严重的时候,他握紧拳头,朝刘聪头上狠命砸。每一个闷拳击打出去,就听到一串低吼。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妻子在表达恐惧。

这件事被岳父岳母得知后,岳父曾上门说理。当着两家大人的面,顾伟一再保证不会再犯。结果不到两周,他又动了手。

岳父在电话中冲他大吼,“你怎么回事?你是不是有病?”

顾伟无法停下自己的暴力行为,尽管每次殴打妻子后,他都会认错、赔礼,甚至是下跪。

家暴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在一次次妥协,又一次次遭受暴力后,刘聪主动按下了暂停键。她向法院起诉离婚,终止这段关系。

同一年,顾伟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反家暴纪事》,里面讲述的是关押在监狱的女性重刑犯,她们因承受不了残酷的家暴,选择了杀夫。

这对顾伟产生一定的触动,他留意到片中的白丝带热线电话,拨了过去。这样的电话交流,大约持续了一年,他向热线老师坦陈自己施暴的经过,也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

顾伟的爷爷、爸爸和叔伯,都有暴力倾向,以打妻子作为证明自己男子气概的方式。成年后,他也逐渐习得了这种暴力,最终将拳头挥向自己的妻子。

离婚后的顾伟,逐渐认识到自己行径的严重性,他报名参加了“男德班”,后来成为白丝带的志愿者,积极向每一位前来咨询的施暴者,讲述自己过往的经历。

他也是国内第一位公开露面接受采访的施暴者,不用化名,照片不打马赛克。他愿意以自己的事例来告诫大家,施暴带给自己的悔恨和带给他人的痛苦。也是借着每次的露面机会,他一次次向刘聪致歉。

顾伟 图片来自网络

顾伟如今最大的希望,是给自己儿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暴力终止在他这一代。

这是致力于消除暴力的方刚,所欣慰看到的一个局面,在他看来,家暴的背后,是因为有大男子汉气概的支撑,“施暴者认为,他应该要比女人强,要主宰和支配女性,所以才会产生暴力。”

而那些所谓男人该有的样子和女人该有的样子,都是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性别偏见,就如同顾伟从自己家族习得暴力一样,“只有帮助他意识到大男子汉气概给他带来的危害性,他才会想要去改变。”方刚说。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