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男神一出道,就撕开了娱乐圈黑幕 -
明星的观众缘,一向属于玄学。
从翻车到翻红,仅有一字之差。
作为看客,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套路。
要说这几天内娱最热门的口碑扭转事件,一定非张大大直播间莫属。
八卦艺人恋情,点评艺人演技。
该问的不该问的,网友全都问了个遍。
事态愈演愈烈,张大大的直播间以「帮网友实现愿望」为初衷,最后沦为「全网精神不稳定患者团建大会」。
连麦调戏张大大,成了网友最热衷的消遣方式。
张大大也因此口碑翻转,从「讨人厌界天花板」变成了备受怜爱的「互联网受害者」。
人红是非多,网友对直播间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张大大直播 剧本」的词条更是冲上热搜第一。
其实,网友产生这样的情绪,鱼叔一点也不奇怪。
毕竟,无论是直播还是综艺节目,被曝出有剧本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
恰巧,鱼叔最近正好重温了一部老片。
上世纪的美国电视圈,发生过一起很相似的丑闻——
《机智问答》
Quiz Show
对全世界的影迷而言,1994年堪称影史奇迹之年。
电影诞生第100年,所有电影人都卯足了劲献出大礼。
在一众殿堂级作品横空出世的时代,这部电影也脱颖而出,获得那一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与它一同提名的电影还有《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
在一堆神片里,它显得有些不太起眼,可谓生不逢时。
但直到今日,这部被埋没的佳片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映照。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主演是刚出道没几年的「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
前一年,他凭借参演《辛德勒名单》出了名,开始正式进军好莱坞。
他的英俊外形和精彩演技,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21点大满贯」,美国当红的电视益智问答节目。
从纽约到洛杉矶,西雅图到圣彼得堡,每个人都会准时守着节目播出。
画面中的观众,像极了小时候放学等着看电视的我们。
节目规则很简单,每期由两名参赛者竞相答题。
为了公平起见,每期比赛开始前,问题都锁在银行保险柜。
比赛时,参赛者被锁在隔音间中,无法得知对方获得的分数。
参赛者每赢得一分,就能获得五百美元。
胜利的一方算是守擂成功,下期换新选手挑战。
只要连胜,他所获得的奖金可以不断累积。
但一旦被打败,则会失去此前的所有奖金。
「21点大满贯」是一场比赛,亦是知识的赌局。
观众享受观看赌局所带来的刺激感。
连续获胜的选手,也会名声大噪,成为人们的「偶像」。
查尔斯(拉尔夫·费因斯饰)是一名哥伦比亚文学系教授。
他出身于文学世家,仪表堂堂,英俊迷人。
作为这档节目的忠实粉丝,查尔斯跃跃欲试,也想参加这类问答节目。
思前想后,他决定先报名电视台其他问答节目试试水。
查尔斯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被「21点」的制片人丹(大卫·佩默饰)一眼相中。
在丹的办公室中,查尔斯得知了节目组的惊天黑幕——
节目营造的「赌局」都是假的。
根本没有什么锁在银行保险柜的题目,每期的获胜者都是由节目组内定。
在节目组的安排下,获胜者会提前知晓问题的答案。
获胜者的选择,纯粹是为了节目的收视率。
而现在,「21点大满贯」陷入瓶颈期。
连续获胜八周的赫伯(约翰·特托罗饰)让观众丧失新鲜感,节目组急需新鲜血液。
相貌英俊,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查尔斯是最佳人选。
只要答应参赛,那查尔斯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个「偶像」。
节目背后的现实,着实给查尔斯出了个难题。
一方面,强烈的荣誉心不允许他接受黑幕。
另一方面,名声和金钱的诱惑确实令他心动。
在丹的诱惑之下,查尔斯放下自尊心,加入了这场提前写好「剧本」的游戏。
果不其然,查尔斯一登场就成为「顶流」。
节目收视率再创新高,查尔斯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丰厚的奖金让他住进豪华公寓。
原本门可罗雀的课堂变得热闹非凡。
频频在衣着光鲜的女伴陪同下,出席高级社交场所。
媒体采访应接不暇,甚至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一时之间,查尔斯风头无两。
然而,享受名利双收之时,他的身后却暗潮汹涌。
第一波攻击,前任冠军心有不甘。
在节目的打造下,赫伯也曾是万众瞩目的巨星。
穷苦学生逆袭记,一个多么符合美国梦的主角。
然而,随着查尔斯出现,赫伯的美梦幻灭了。
他被制片人安排,成为查尔斯的「手下败将」。
作为补偿,他会获得一大笔钱和另一档节目的邀约。
可当他按约定输掉比赛之后,制片人并未履行约定。
与此同时,敏感的赫伯认为查尔斯看不起自己。
于是,他决定「反水」,向听证会揭露节目涉嫌作弊的事实。
第二波攻击,国会议员介入调查。
古德温(罗伯·莫格饰)也是「21点」的忠实观众。
得知赫伯举报节目涉嫌舞弊,身为国会议员的他,察觉到案件有内幕未被曝光。
他怀着满腔热情,向上司申请调查事件。
没想到的是,上司却劝他不要自不量力,去挑战电视这个巨头行业。
古德温不甘就此放弃,开启走访调查。
「21点」的新任巨星查尔斯,成了他重点关注的对象。
查尔斯的顶流生活,时刻处在破灭的危机之中。
「21点」是否存在黑幕的问题愈演愈烈。
议员古德温也不再掩盖接近查尔斯的目的。
他向查尔斯坦言,自己已从赫伯处得知节目存在黑幕的事实。
面对逼问,查尔斯避而不谈。
但查尔斯内心却开始松动。
出身名门望族,查尔斯身上承担着家族的名誉。
一旦在节目中舞弊的消息被大众得知,那不仅仅是他一人的耻辱。
教授职位不保的同时,他甚至会令家族蒙羞。
望着挂在墙上代表家族荣誉的奖状和合照,查尔斯被负罪感压迫得心力交瘁。
查尔斯不再像之前一样沉溺于粉丝的拥簇。
最终决定,采用节目惯用的方式退出「21点」。
「我想离开节目,我已经14周无法呼吸顺畅」
黑幕事件并未就此结束,议员古德温找到了决定性证据。
一时之间,曾经赢得满堂喝彩的「21点」成了众矢之的。
前明星选手查尔斯也不可避免地站上风口浪尖。
听证会召开在即,电视台的谎言眼看将被戳破。
为了撇清干系,电视台总裁亲自出面,要求查尔斯召开记者会替电视台澄清。
在查尔斯看来,自己没有被传讯的情况下。
「无缘无故辩白反而更可疑」
总裁简单一句提醒,让查尔斯无话可说。
「谣言传久了就变成事实了」
查尔斯拒绝总裁的同时,发现节目制片人早已逃到墨西哥。
他终于意识到,电视台背后的黑幕远比自己知道的更为复杂。
不管是制片人,亦或是自己。
需要的时候顶上去,不需要的话就抛弃。
他们都不过是资本运作中的工具而已。
查尔斯再也无法压抑复杂的心绪,忍不住向父亲坦白并忏悔。
纵然父亲无法理解查尔斯参赛作弊的动机,但仍然选择支持儿子。
在父亲的鼓励下,查尔斯站上了听证会的证人席。
我对美国大众说谎,我隐瞒了我所知的事实
也隐瞒了我不知道的事情
我逃避现实,希望问题会消失
但问题是不会消失的
我毫无借口,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说真话
很俗,可是我终于寻回了自我
我一直在演戏,我以为我很有成就
以为自己达到了某种目的
我的机会比人优越,我活在象牙塔中
从未曾立足于生命里扎下根基
我靠别人飞得太高,什么都太轻而易举了
所以现在我才会在这里
查尔斯终于直面内心深处的自我。
凭借这段声明,他赢得了大众的原谅,获得了自我救赎。
遗憾的是,这段证词并未让整个事件得到公正的裁决。
制片人丹成为替罪羊,一人扛下了所有罪责。
影片的结尾,几段字幕交代了这起电视丑闻参与者的后续情况。
查尔斯和议员,最终都选择成为作家。
赫伯为纽约交通局工作。
制片人沉寂几年后,又与老搭档再次携手合作电视节目,成为百万富翁。
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国家广播电视和赞助商,始终未被这件丑闻波及。
正如议员古德温所言——
「我想逮的是电视的毛病,结果发现我们完全受控于电视」
本片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圈的真实事件。
我们发现,即使过去这么多年,当年的商业模式至今仍在使用。
综艺存在剧本,对观众而言早已不是秘密。
随便打开招聘软件,「综艺编剧」的岗位赫然在目。
话题、撕B、卖惨……
这些制造戏剧冲突的元素在综艺中早已屡见不鲜。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XX综艺有剧本」的话题冲上热搜。
观众也从最开始满心好奇,到现在越发无人在意。
就拿最近刚刚收官的《再见爱人2》来说。
离婚综艺,本应主打真实。
然而随着节目的推进,关于夫妻内心情感的刻画越发薄弱。
最离谱的是,在观众对每对夫妻的最终选择已经心里有数的情况下。
节目组依然选择用冗长的对谈,来营造根本不存在的「悬念感」。
除此之外,更容易激起观众负面情绪的是选秀类综艺节目。
从杨超越高位出道,到李玟怒斥《中国好声音》。
黑幕、皇族、保送生,每一个词都令节目充满争议。
这在观众看来,无疑是浪费感情的行为。
与此相悖的,同样有不少观众认为,综艺有没有剧本并不重要,好看才是王道。
毕竟,电视节目又不是纪录片,何必扣住「真实」二字不放呢?
其实,这是电视行业始终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
电视节目究竟是真实重要还是好看重要?
这部电影中,制片人丹清楚地指出节目制作者的逻辑。
电视台和赞助商获利
参赛者奖金优厚
观众看得高兴
到底谁受到伤害?
电视节目欺骗观众,在这般冠冕堂皇的解释下,变得似乎很有道理。
确实,站在制片人的立场上,节目本就是一个商品。
如何将商品卖出去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只要观众买单,欺骗一下也无可厚非。
节目赞助商的态度就更为直接。
「观众才不想知道高深的学问,他们要看人赢」
马丁·斯科塞斯客串赞助商
感慨资本家目的性强的同时,更唏嘘的一点在于——
我们早已被这种思想洗脑,默认接受了被欺骗的事实。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能够接受只要节目好看就行的原因。
电视节目的真实性,本质上是个道德伦理问题。
国内观众在这一认知层面上的缺失,导致了不少观众认为这部电影讨论的问题有些上纲上线。
如同制片人对自己的辩白所言——
满足大众,就像你们一样
益智节目不是公共事业是娱乐
我们不是犯罪,只是搞娱乐的
但问题是,作为大众传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真实的价值不仅存在于电视本身。
如果电视节目公然造假不被制止,那就意味着在公众语境中,撒谎是被允许的。
一旦这个设定成立,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代表着公共道德标准的降低。
默许综艺节目存在剧本还可能产生另一个严重的后果——
大众舆论娱乐化、商品化加剧。
为了刺激到观众,综艺节目会尽可能迎合观众喜好,在剧本中刻意制造情绪点。
而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在预设的冲突中,观众接受被编排好的思考方式,这导致群体量级上的反思越来越少。
可悲、可怕、可惧。
如今,这股风潮从电视转到了网络,从综艺节目传到了视频直播。
还有可能,已经蔓延到了所有热搜事件的发展与舆论的引导。
光是想到这一点,鱼叔就已不寒而栗。
然而,讽刺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和电影中的观众一样。
纵然得知背后的「黑幕」,却仍然不可避免地接受自己继续被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