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尊重观众的《归队》,把内娱抠图剧的遮羞布撕碎了! -
《归队》终于开播了。
以十四年艰辛抗战中的东北抗联为背景,都是观众熟悉的、令人热泪盈眶的历史,但这部剧却拍出了新鲜感。
剧情从一支抗联小队的归队历程切入,他们在战争中失散、找寻战友、反抗侵略、最终归队,以普通战士的视角书写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打开这部剧,画面、场景给人的感觉,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
在当下国产剧市场上,这部“匠心”制作的剧,太难得了!
01全程实景,挑战极端环境
林海雪原中,被大雪覆盖的丛林苍茫冷寂,群山在风雪中若隐若现,生机被凛冽的寒冬覆盖,万籁俱寂。
扑面而来的寒冷气息,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全程采用实景拍摄,真实的质感无可挑剔。
这部剧取景地遍布辽宁、吉林,美术团队历时五个月实地勘景,选择与历史资料中高度吻合的地貌,长白山原始森林、雪原、荒野,全部是真实的自然景观。
实景拍摄的难度在于不确定的干扰因素太多,尤其是这部剧拍摄冬季的场景时。
大雪封山,驾车、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拍摄地点。
而在零下三十几度的极寒天气中,演员被冻到皮肤通红、肢体僵硬,说话时呼出的白雾,眉毛胡子上挂着冰碴,都是后期模拟不出的自然反应。
比如老山东(胡军饰)顶着肆虐的风雪,拄着木杖在雪地中跋涉,深一脚浅一脚,他裹着破旧的棉衣帽子,堆积的雪花也将他包裹在其中。
胡军减重37斤后,在冰天雪地里饥寒交迫的状态,是抗联战士的缩影。
正是因为剧组坚持实景拍摄,我们才看到大雪压松树的景象。
才能知道,抗联战士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力、坚定的精神信仰,不畏牺牲,奋起抵抗。
除了深山密林,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景——松林镇。
为了原汁原味的呈现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的人文风光,剧组实地搭建了一座“松林镇”。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街巷招牌、房屋装饰,都是白山黑土之间的地域特色。
为了将实景拍出粗粝的年代质感,这部剧的光影设计也相当讲究。
整部剧中大量的采用自然光源,尽可能减少灯具补光。
比如在大阔枝救下高云虎藏在地窖的戏份中,仅有油灯照明,昏黄的光线映在角色身上,方寸之间的温暖随着影子的摇曳涌现。
演员在实景中沉浸式体验抗联战士的艰苦,聚光灯下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英雄的过往。
02战场惨烈,还原真实形象
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主创对细节的还原有着“身临其境”的观感。
比如这部剧中的战争场面。
爆炸后火光伴随着浓烟,卷起土壤、积雪四散纷飞,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在雪地上翻滚。
再比如密林中,战士们顶着敌人的炮弹冲锋,奔跑中的战士被砸中,爆炸溅起的泥土将他淹没。
炸药制造的爆破效果极具视觉冲击,而在战场废墟中,被炸断腿、血肉模糊的牺牲战士遗体,残酷又令人痛心。
而剧组对真实的追求还不止于此,在演员的服化道上也是“细节控”。
战士们黝黑的皮肤,不是直接抹成均匀的黑色,而是在战场上一层土、一层灰的堆叠起来。
大到灰扑扑的棉服,沾染泥土、血污,单件做旧的时间超过了200小时。
小到发丝上沾泥巴,牙齿上涂巧克力“做旧”、手指缝隙中藏污垢。
在服化道上极致配合实景,主创的用心程度显而易见。
妆造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在让我们看见,那个年代战士们最真实模样。
他们饿了啃冻硬的干粮、困了倚在树干上休息,众多战士牺牲在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却没有人松开手中的枪。
比起一些流水线式的国产剧,假山、假景,在影棚绿幕中一键抠图,粗糙的背景一片模糊,角色只能露出肩膀以上,细致一些的头发丝都抠到光滑平整,一眼看去只有假。
而这部剧中,剧组深入自然、演员融入角色,带观众穿越历史,重温那段岁月。
03结语
这部《归队》凭借一股“较真”的劲头,让那东北抗联的历史走出书本文字,成为观众眼前鲜活的形象。
冒着风雪的拍摄已经是常态,演员设身处地的感受环境,迸发出的情感更加真实。
剧中还原了恶劣条件下战士的形象,角色设定没有将这些战士变成代表英雄的符号,而是有笑有泪、会疼会流血的,真实的普通人。
这部剧敬畏、尊重了历史,也是尊重了观众,《归队》以这样的形式,打脸了那些抠图特效、粗制滥造的国产剧。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