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资讯  »  “赌球运”的《流浪地球》式思维  »   返回上一页

“赌球运”的《流浪地球》式思维 -

1

狂热追捧今年春节档热映电影《流浪地球2》的“慈铁(刘慈欣铁粉)”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看过原著小说《流浪地球》,其实大刘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

在这篇小说中,大刘是以这样一个故事开篇的:

说,在原著主人公小的时候,《流浪》世界观中“烧石头”的行星发动机已经开始给地球“刹车”了。有一次,学校老师组织他们去参观如山一般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并告诉他们,要相信流浪地球计划一定能成功,要相信联合政府呀。

但这个时候,有个不开面的小朋友跟老师提问:万一流浪地球计划失败了怎么办?万一来不及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老师给了他一个非常恐怖的回答——她说,那样“人类将自豪地去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

还好,创意这玩意儿,是不需要付版权费的,如有雷同,可以纯属巧合。

否则的话,我估计大刘要给前两年刚去世的日本左翼史学家半藤一利一笔钱——因为他的这个故事,跟半藤一利讲的一段童年阴影实在太像了。

半藤一利出生在日本“很有精神”的“昭和时代”,他上中学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行将末路,美军开始对日本本土执行大轰炸。这个时候,时任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提了设想,说要与美军进行本土决战,还提了个口号:“竹枪也能打败英美鬼畜!”

是全日本的中小学,都开始训练学生们挖工事、练竹枪。

可这个时候,半藤一利已经是十三四的半大小子,这意味着,他不太好忽悠了。

有一次看了很多书的他乍起胆子跟老师提问:“竹枪真的能打败英美鬼畜么?我听说他们多的是连发的机关枪,还有飞机、炸弹……”

老师让他不要多想,相信大本营和首相的判断就好。

可是半藤还是不依不饶,追问,万一他们判断错了呢?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老师这才端正颜色,给了他一个和大刘小说里老师如出一辙的回答:“那我们就一亿总玉碎!全体日本人可以自豪的去死!”

我不知道大刘写小说时对老师那个答案评价如何。反正半藤若干年后在回忆这个答案的时候,感慨的说:“我(对日本战前体制)的第一丝反逆就萌发于那一刻,我隐约觉得,不给人们选择的机会,强行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告诉大家‘不成功,我们就一块死’,这是绑架犯才会做的事情。

长大后的半藤一利以写二战前近代日本通俗历史成名,但这段历史写多了以后,他应该会发现。其实称呼那年头的日本决策层为“绑架犯”是不贴切的,正确的称呼应该叫他们为“赌徒”——从明治维新后期开始,屏蔽其他选项,把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压在一个计划上,“赌国运”,就成为了日本的一种常态:

最开始是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日本砸锅卖铁买军舰,挑战已经衰落的大清朝。一不留神,他们赢了。

然后是日俄战争,日本又砸锅卖铁又扩了一轮军,挑战比清廷强悍的多的沙俄帝国。一不留神,他们又赢了。

再然后是九一八事变,诺门坎战役,太平洋战争,已经成瘾的日本每一次都在进行豪赌。

然后众所周知,最后那一次他们赌输了,而且是输干血本,整个国家一片焦土。

抛开频繁发动侵略战争注定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层不谈。二战前日本这种“日常赌国运”的思路,在数学上就非常愚蠢——

请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赌徒走进赌场,不会留足本钱,不会多头下注,每一次都是掏尽老底的孤注一掷,那么他会怎样?

回答是,即便他赌术再高明、赌运再亨通也会很快输干老底,沦为穷光蛋。

因为任何博弈的输赢都是讲概率的,你可能赢也可能输,而规避风险的唯一方式,就是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搞几个备选方案,然后多头下注。

然而这种“多头下注”的思维,至少在《流浪地球》原著里是半点没有的。

相反,里面的孩子似乎很早就习得日本“昭和青年”那种“很有精神”的吵架方式——

小说中的人类分为两派,主张“流浪地球”的地球派,和主张飞船逃亡的“飞船派”。然后一开篇,你就看到飞船派的孩子们在那儿高喊,“把地球派都扔到海里去!

行吧……小小年纪,就这么喜欢不留活口的党同伐异……你妈知道么?

其实,当年小说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个小说可能写的比较神经质——造飞船走还是让地球去流浪,你们若谁对谁错争不清,不会两个计划都试试么?让想上飞船的人上飞船,想带地球的人带地球走?

为何非要斗个你死我活,一副不等太阳爆炸,你们就要对方非人道灭绝的架势——这是什么中世纪宗教裁判所剧情?

什么?你说资源不够,不能同时执行俩计划?人类必须“孤注一掷”的集中所有资源押宝其中一个?

可是流浪地球计划和飞船计划所占用的资源根本就是不成比例啊。

地球的总质量是多少呢?6亿亿亿公斤。那么人类真正能用到地表整个生态圈加在一块占比是多少呢?不足0.2%。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真的有能力修筑推动地球的行星发动机,在建造它们的产能中挪出个五百分之一,就能把小说渲染的这个“飞船带不走”的大生态圈划拉划拉卷包全收拾走。

所以在执行地球派计划的同时,让飞船派做他们想做的事儿,相当于动物园养只大象的同时,再养只蚂蚁。你告诉我,这会产生资源冲突么?

什么?你说飞船派只能带走少部分人?允许他们存在,会造成有人要死有人能活的道德悖论?会让“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可是在大刘亲自指导的《流浪地球》电影版补充的设定中,开篇就明确说了,流浪地球计划执行中,只有一半的人能够通过抽签或分配的方式进入地下城。剩下一半人不是也得在地表等死啊!这就是说,“有人要死有人能活”的道德悖论,在流浪地球计划里也没有解决啊。

再说前面咱就算过了,从“地球派”的计划中挪出五百分之一的产能,你就能把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整个能用得着的生态圈都划拉走。

你觉得飞船不靠谱,那可以,那你挪出千分之一的产能,带那一半没办法进地下城避难的人可不可以?让他们去赌一下飞船逃亡计划的可能性行不行?

反正他们留在地表也得等死,“等死,死飞船可乎?

是的,稍微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流浪地球》原著里的那个世界观设定是非常强迫症的——明明可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明明可以同时推进几个计划。大刘偏不让地球人搞。非要堵上其他所有可能,只准流浪地球。

我只能认为,写这篇文章时的大刘,他的审美应该就是这样的——他就是喜欢大计划,且一定要让计划定于一尊,让全人类在这个计划上孤注一掷。总之就是要搞出一种“环球兴废,在此一战,诸君一层奋励努力!”的悲壮感来。

我觉得,这属于强行悲壮,而且还是让全人类强行悲壮,这个审美癖好吧,挺那啥的……

而说到审美问题,有一个只看过电影版《流浪地球》的观众肯定不知道的梗,那就是在原著小说中,主人公其实娶了个日本媳妇。

而那个日本姑娘也是那么一副很“昭和”的样子——“‘这是一场体现人类精神的比赛……’她挥动着小拳头,以日本人特有的执著说。”

如果你真接触过平成以后的日本妹子的话,会发现她们很少这么一根筋的“攥着小拳头”说话了。大刘多半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手造出这么一个人物,只能说,可能他对那种非要孤注一掷的日式“执著”,真的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和执著。

当然,我敢打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肯定不会还原这一段,因为基于民族主义情绪力捧这部片子的铁粉肯定不喜欢这种设定,他们还会粉转黑的。

2

说正经的,发表于2000年的《流浪地球》是大刘的早期作品。但我觉得从《流浪地球》一路追到《三体》,你能感觉到,大刘对那种屏蔽其他所有可能性,必须孤注一掷的赌博式大计划是有一种特殊的眷恋的。

《流浪地球》《吞噬者》《三体》等小说中,都能看到这种人类集中所有力量在一个计划上的豪赌场景。甚至,这种癖好也传染给了外星人——

在《三体3》当中,三体人赌新的执剑人程心不敢与他们同归于尽,直接发起了冲锋。记得看那一段的时候,我脑中自动就联想起了小时候看的某个电视剧。

三体人化身李元芳——啊不,是燕双鹰,对着执剑人程心冷冷说到——“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是的,赌,刘慈欣小说里下至贩夫走卒、上至全球精英甚至外星人的所有角色,共同特点是都喜欢赌。而且都是那种非要孤注一掷、从不考虑多搞几个Plan把风险分散一下的豪赌。

按说这种不管不顾、“赢了会所见嫩模,输了天台见孟婆”的赌狗性格,在正常社会当中只有最失败、最边缘的loser们才会具有——你看天天买彩票上智商税的人,一般都是最穷最不会过日子的。而真能把日子过好的成功者,但凡手头有一点存款就会进行分散投资。

因为这是一个常识——因为人的理性、运气都是有限的,所以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绝对不会输的选择,把宝都压在一注上,不用久赌也一定必输。

但是大刘总喜欢让自己的角色这样孤注一掷的赌,而且赌注动不动就是全人类,如果日本当年那叫“日常赌国运”,那么大刘的小说,就是“日常赌球运”。

当然,作为一个小说家,这么写让故事更惊险刺激,这也无可厚非,甚至让人喜欢。

但我觉得电影化,编剧至少应该改一下——毕竟影响的人太多么,还有孩子呢。

而这一点,几年前,电影版《流浪地球1》上映的时候,本来觉得编剧已经做了。

你看影片中那个由人工智能moss开启的那个一见地球快掉到土星里了,就准备逃亡的啥啥计划。虽然是作为反派阴谋的形象出现的吧。但它的存在,好歹证明了片中的地球政府不傻,知道万一Plan A不行了,咱就启动Plan B,好歹能给人类文明存点火种。相比原著小说,这是个进步。

但到了《流2》里,编剧居然又给改回去了,而且这次改的比大刘还大刘。

《流2》里人类为了从快要爆炸的太阳旁边逃走,本来提了四个计划:

中国提出的,后来成为流浪地球计划的“移山计划”;

美国提出的,从原著“飞船派”化来的“方舟计划”;

印度提出的,主张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数字生命计划”;

俄罗斯提出的,把月球改造成逃生飞船的“逐月计划”。

被废黜的三个计划里,除了俄罗斯的那个计划,导演个了点面子,的让俄罗斯人自己执行一下,然后玩砸了之外。其他两个计划为什么一定要被废止,影片到最后都没提供一个完美的解释。

脱胎原著飞船派的“方舟计划”为什么没那么不可行,我前文已经说了。这里特别要 提一句的那个“数字生命计划”,按照电影的设定,它占用的资源甚至比方舟计划还要少,影片中,刘德华演的那个工程师以一己之力搞底下研究,就实现了“数字生命”的雏形,把全人类备份到硬盘里,然后派个飞船发射向宇宙,看起来也花不了多少资源。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不干白不干”的计划,导演非要非常机械降神的让联合政府将其否定掉,不仅否定,还要立法禁止大家这么干。

理由什么呢?似乎担心选择多了,大家想东想西,有劲不往一块使,分散了伟大的“移山计划”的资源。

可是,在这里,电影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来了。影片中不断暗示,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91%的民众更喜欢“数字生命计划”,而选择了全程躺平、摸鱼的状态,甚至有死硬“数字生命派”坚持者建立组织,妄图对移山计划进行猖狂进攻……

那我们就要问了,你看,即便电影里否定了其他的计划的合法性,强行让计划“定于一尊”,人类也没有真的劲儿往一块使么,不同意最终计划的人依然会选择躺平,甚至激发了更强烈的互相拆台的内斗。

是的,像大刘这样唯一大计划模式的崇拜者,往往会幻想可以通过强行禁止分歧的方式集中力量。可是现实却是,你为了达成这种“禁止分歧”,所耗费的资源,牺牲掉的社会活力,往往会远远高于你不这样做时,被其他选择分流掉的。

以《流浪地球2》的故事来说,就是影片中的人类如果采取自由选择的方式,让躺平的人们做他们原本想做的选择,让想乘船的人乘船走,想数字生命的人数字生命。国际社会可能就压根不用付出那些治理内斗、强行统一意见的成本。几个计划各搞各的就行了。

所以,你看现实中我国领导人在会见他国外宾时经常会说这种话:“中x两国彼此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只要遵守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包容互鉴的原则,中x关系就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你要是在媒体经常编要闻,这套词儿你一定能背下来,因为太常用了。它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见谁都这么说。

为什么?因为咱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一个道理——强扭的瓜不甜。你强行消除选择,非得逼着别人给你一起做一个选择,多费那个力气,还不如让大家各行其是呢。所以老子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把消灭分歧看的高于一切,非要计划“定于一尊”,不管成功可能性多小,槽好就非得是它的《流2》编剧们,建议你们买本《道德经》好好体会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智慧——或者买份《人民日报》看看也成,我国尊重他国发展道路的高超外交智慧,就是这种传统智慧的现代体现。

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流2》似乎一点都没体会到,全程都是一种比大刘还大刘的孤注一掷感,光美国电影一般只演一次“最后一分钟拯救”,我记得就至少演了三次。

让人看的真的揪心——但凡差池一点,全人类咋办?真像原著说的一样一起“光荣的去死”么?

3

很多国人之所以赞同大刘和《流2》这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孤注一掷,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科学理解就是如此——很多人觉得科学真理是唯一的么,所以完美的计划也只能有一个,只要有高明的工程师能给整个宏大工程定个完美计划,再做其他的备选计划那就都是浪费。

可是,这种科学观本身,恰恰是最不科学的。

我们还是举个战前日本的例子。

由于迷信大炮巨舰的作用,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上马了耗资巨大的大和舰建造计划。而这个计划一公布,“航空主兵论”者如大西泷治郎立马就不淡定了。于是他冲进海军军令部,要跟军令部次长古贺峰一要说法。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

大西泷治郎批头就问:“为什么要建造大和号?建造大和是一个时代的错误!战列舰已经过时了!造一艘大和号的钱,我能造3000架飞机,古贺次长,您给我3000架飞机,我能把太平洋上所有的舰队都炸沉!”

古贺峰一也没有训斥大西泷治郎,而是很困难地寻找着词汇来说服他:“大西,我不反对航空兵,但是你要知道,天皇出巡必须坐八匹马拉的马车,一个国家也一样,必须有战列舰。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这就叫做国家的面子,叫海军的面子你知道吗?”

大西泷治郎还在绝望地挣扎:“那少几匹马行不行,咱不用八匹马,只用四匹马,四匹马拉的马车也挺气派了。”

古贺峰一谈了一口气:“不行的,大西,这不是你,也不是我这个军令次长能够决定的事情。”

后来日本果然还是建造了大和级战列舰,还一造就是两艘——大和号和武藏号,结果这两艘钢铁巨无霸都没开几炮就成了美国飞行员的靶子,在太平洋战争末期随着那个冥顽不化的国家一起葬身海底了。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科学的计划本身难以科学上。

人类的大脑无法想象自己见所未见的事物,所以一切计划,都是基于人类的现有认知,对未来进行的一种有限预判。而这种预判即便进行的再精密、再科学,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它无法计算科技本身的发展和人性基于计划的互动。

比如日本计划建造大和舰,这个方案在制定之初,也许是非常明智、科学的,因为之前一切既有海战经验都在告诉人们,海军决胜要靠舰队主力会战、而舰队主力会战要靠战列舰。

可是计划从制定到实施,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内不仅科技在不停的发展、各国的军队也在基于“战列舰会战”这种战法想破解之法。于是更先进的航母就应运而生了。日本的大和舰计划赶不上这种战场的新变化,又非要刻舟求剑的执行这个计划,当然就成了愚蠢的作死行为。

而你用这种眼光去看《流浪地球》系列,会发现滑稽感是一样的。在原著小说中,从人类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氦闪到小说里的“现在”,差不多400年,而这400年里,似乎没有什么科技进步,甚至未来的2500年,在地球泊入比邻星之前,似乎都不会有科技进步。

“烧石头”的行星发动机,在四百年前是人类寄予厚望的高新技术,在四百年后居然还是推动地球的核心动力。

这个情景就非常不科学——看看你家的汽车吧,一百多年前这玩意儿还没有呢,那会儿出行得骑马,甚至甚至上追四百多年前,用风帆驱动航船远航,还是高科技行为呢!2500年前,你能炼块铁就是能制霸全球的高科技……

在技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怎么会有科幻作者设想一个几百年人类技术都不发生更新换代未来?难道《流浪地球》里的人类科技也被《三体》里的智子锁死了?

不是的,我猜,大刘之所以要在他的两部小说中都要锁死人类科技,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恰恰是他最钟爱的计划主义的死敌。

比如,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流浪地球》里的科技发展速度参照现实,那么可能行星发动机还没建造起来,它的技术就像蒸汽机被内燃机取代一样被淘汰了。

甚至飞船派可以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建造出更大、更快、有更完善生态系统、并承载更多人的飞船。

那流浪地球计划还怎么执行呢?就得修改了啊!

工程师出身的大刘显然不喜欢改计划,所以他就干脆把人类的科技甚至一切认知都锁死了。

4

是的,科技发展是大计划主义的死敌,科技的日新月异,会让之前一切看似完美的大计划显得荒唐可笑。而反过来说,当人类一旦沉迷于大计划当中,我们也将错失科技的加速发展。

这个问题,我在《如此努力的苏联,为什么还是输掉了与美国的“芯片冷战”》一文中,就曾举冷战时代美苏计算机竞争的例子说明过,喜欢可以移步去看。

苏联的计划主义,与日本的计划主义在气质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也更被大刘那个年代的很多国人所服膺)。这是因为他们都师承自十九世纪德国的计划主义思想。

但两相比较,苏联显然是个更好的学生,因为与日本人主观的喜欢赌不同,苏联成立了大量的计划设计、制定部门,广泛收集信息,充分比较各个计划的优劣和可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流浪地球2》中国际社会对四个计划进行筛选、比较的方式,就是一次苏联各计划局“定策”的经典复刻——一帮科学家、设计师等精英聚在一起,公正的讨论各个计划的优劣,甚至搞一些实验,尝试一下。可是一旦某个计划被选中、确定,苏联人就会调用所有的国家资源都倾尽在这个项目上。

这种谋定而后动显然比日本人乱赌更明智一些,但苏联人最终还是输了。

而原因就像这篇文章所呈现的,计划终究只是计划,它在技术和经济双爆炸的现代社会,无法追赶变化的脚步。

比如到了冷战后期,苏联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

计划设计者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指导各工厂引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刚刚发到一线工作者手里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不执行是抗命,执行就是浪费资源。与美国的纽交所可以通过股市和人类逐利本性迅速给产业热点赋能,让其起飞不同。苏联的厂长们想改进、扩大某型号自紧螺丝的生产也必须报告,因为这事儿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这里一改,意味着整个计划要重做。即便不考虑计划制定者也是人,有天生的私心和惰性,就算他一心为公,是莫得感情的人型人工智能,也无法承担那样庞大算力、收集那么庞杂的信息。

所以经济学家哈耶克曾写过一本书,叫《致命的自负》。书中就警告人类,一个试图统管一切的中央计划,将是一场扼杀人类活力的灾难,因为中央计划解决不了知识问题,计划制定者天然无法获得决策相关的全部知识,也就无法良好的协调社会经济活动,于是在这种自负的计划之下,人类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幅度下降。

是的,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惨痛的教训,很多富裕或强大的国家,因为一个错误孤注一掷、或一个自以为是的大计划,而在很短时间内就陷入悲惨的境地。

但万幸的是,这些都只是局部的教训——因为从不曾有过一个大刘设想中的那种全球政府,以“致命的自负”,妄图制定一个能把整个地球的一切都管起来的大计划。

人类社会,因为这种允许“道并行而不悖”的谦逊,才有今日的繁荣与发展。

甚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现实中太阳真的要在四百年后爆炸,人类像小说中一样立刻成立联合政府,选择一个大计划,屏蔽其他可能、孤注一掷、不计成本的执行下去,会发生什么呢?

很可能早在氦闪爆发之前,人类文明本身就已经衰亡,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所有人类文明已经建立的协作体制,都会在这个长达四百年(甚至两千五百年)的战时计划经济体制中崩溃,而人类文明将在协作崩溃后的内斗中消亡,剩下的退回原始时代的零星地球人,将眼睁睁的看着氦闪爆发,而无能为力。

这才是依照小说世界观的设定进行自然推演后,最可能发生的事情——理性致命的自负与孤注一掷的豪赌,是比太阳爆炸更可怕的灾难。

5

写了这么多,我想已经把我对《流浪地球》的观感说明白了——就电影的制作、特效而言,我觉得它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科幻大制作,很适合大家春节闲着没事去看一乐。

但也就仅此而已,吹的太厉害,就没意思了。

就思想内核而言,我非常不喜欢大刘的这种审美,因为他描述的是一场没有(甚至不允许有)替代方案、没有纠错能力、没有科技进步、还非要拉着全人类一起进行的孤注一掷的豪赌。相比于太阳爆炸,我更不希望这样的反乌托邦有一天成为现实。

现实中,太阳还有30-50亿年才会爆炸。在此之前,就让我们平平静静、安安生生、自由自在的过日子吧,别急着去搞什么流浪地球般“赌球运”的大计划。

这样不好吗?

愿明天,常识的太阳照常升起,而我们,将继续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日子。


全文完

许过大家看完电影之后,写一篇《流浪地球2》的影评,这样算是把这个稿债还上了。电影头一个小时很精彩,后俩小时有点拖沓,我走神比较多,有表达,愿见谅。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